近几年来,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和互联网知识的传播,“原生家庭”成了媒体舆论中的热门词汇。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就是指成年之前我们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所组成的家庭。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现有的自我评价、观点态度、人际互动、婚恋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然而,很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始终充满着爱与滋养。许多人从原生家庭中”继承”下来的,不仅是关怀与爱护,还可能是苦涩与痛苦。也就是说父母不止给我们爱,还可能给我们带来伤害。这也是今天要讨论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问题。
我们能够接受“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这个判断,父母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会在养育子女过程中造成一些疏漏和遗憾,今天讨论的原生家庭里的伤害指的是严重到给子女心理发展甚至人格形成造成创伤的伤害。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工作过程中会去了解来访者的过往经历,不可避免的关注到他们的原生家庭及其对他们的影响。
谈到原生家庭就像一个潘多拉盒子被打开,悲哀、羞耻、怨恨、愤怒、暴力就会像潮水一样涌出来,把来访者淹没在痛苦的情绪里。这些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们做一个梳理和总结,归纳几种常见的类型。
一、冲动施虐型的父母
特别是在我们中国文化环境下,“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气”这些信条被一部分父母秉持着。当孩子犯错或者有不良行为时,父母通过体罚或者打孩子作为手段来处理问题。比如最近被关注的校园霸凌的现象,在调查研究后得出结果,那些霸凌的学生往往生活在家庭暴力的家庭里,一旦自己犯错,甚至不按父母的意愿做事就会遭到殴打和暴力。
曾经有个在学校里称王称霸的男生解释:为什么自己打起架这么狠,甚至是拼了命的样子。他自嘲着说:“我打架必须打赢,只有打赢我才会只挨一顿打,打输了要挨两顿打。因为如果被父母知道自己在外面跟别人打架,回家无论对错,不管青红皂白都会被父亲暴揍一顿,他根本不会听我解释。被别人或者老师告状到父亲这里,总是免不了一顿毒打。所以我只有玩命地打别人,才能让自己在外少受皮肉之苦,反正回到家免不了的那顿打”。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父母体罚和虐待孩子,并没有让孩子改掉小霸王称号,反而强化了孩子的霸凌行为。父母用打来告诉孩子,我的力量比你大,你要无条件服从我。让孩子对暴力产生了认同,在他遇到冲突时也是用暴力去解决,让别人顺从和服从。
除了以上这类孩子,冲动施虐型的家长还可能让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在暴力的威胁下,为了自保和安全,形成了“我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对待别人”的讨好型人格,久而久之他们会忽略自己的需要,觉得“我的身体并不珍贵,也不重要”。这类人在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里往往会被有暴力倾向的伴侣所吸引,步入被家暴的恶性循环里。
二、刻薄自恋型的父母
这类父母往往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就很少被呵护和关注情感需求。在自己为人父母之后,也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子女。他们经常会贬低和指责子女,比如有些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会大发雷霆,责骂和数落孩子“不努力,不用心,脑子笨”,曾有来访者说“我妈常说,他后悔当年怎么没有直接把我流产掉,这样我就不会这么让她伤神费心了。慢慢的我自己也觉得一无是处,没有一点价值”。
这些令人震惊的自我侮辱和贬低证明,孩子在父母施加的言语伤害面前是异常脆弱的。由于年幼,脆弱和不成熟是儿童的天性,父母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孩子不得不尊重和依照父母创建的规则来生存。如果父母说孩子是糟糕的、没价值的、不堪的,作为孩子是没有能力和力量去反驳他们的。慢慢地,也就逐渐相信了自己确实是糟糕的、没价值的、不堪的。只有这样,幼小的我们才可以更好地”适应”父母创建的规则,在原生家庭中生存到成年。
这在心理学上是”内化现象“,即孩子相信了父母口中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并且把这些负面评价在内心转化为对自己的信念。这便是刻薄言语最具有”杀伤力”的地方,它迫使孩子从心底屈服于父母带来的伤害,并且扭曲了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很多人成年之后感觉的没有安全感,极端的不自信,公众场合无法表达自己的合理需求和主张可能都源于他们父母是刻薄的,父母本身的低自尊水平,让他们往往通过指责和贬低子女,把自己的脆弱投射给子女,来弥补自恋的不足。
三、情感忽视型的父母
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压力增大,这些年很多父母外出谋生打工,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在情感上是被忽视的,也许照顾他们的祖辈可以在生活上给些照料,但是无法从心理层面给到孩子足够的关怀,父母远在异乡打拼,除了重要节日和假期的短暂相聚,其他时间是没有机会跟子女亲近的。
还有就是现在生活压力大,很多父母拼事业,谋进取,常常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出差。父母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不需要太多关注和亲子互动,等到孩子大了一些,上学了,自己事业稳定了,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回过头来想跟孩子亲近一点,更多交流,但是却遭到孩子的排斥和抵触,爆发一系列的亲子关系问题。甚至有些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人说“我知道我父母非常爱我,也惦记我,但是因为小时候跟他们沟通太少,即便长大了,我知道自己应该理解和关心他们,但是就是无法和他们亲近,有心理话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也说不出来”。他们对自己的这个状况也很困惑和苦恼。
这些人在亲密关系里要么是回避和疏远的状态,与爱人不温不火,无法轰轰烈烈去谈恋爱,也无法亲密无间的维持婚姻关系,总是觉得若即若离。或者频繁地更换婚恋对象,就是找不到那个能让自己特别投入的状态,无法持续稳定的保持亲密关系。这是因为在他们早年的时候,作为孩子,依赖性强并且不成熟,因此需要父母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情感滋养,才能成长为健康和独立的人。特别是当遭遇情绪上的低谷时,需要来自父母的抚慰和鼓励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但是,如果父母此时不但不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甚至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感到厌烦,用言语和行为回避孩子的情感需求,这便向孩子传达了一条错误的信息: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当这样的信息不断出现在生活中时,它便成功地阻碍和抑制了幼年时渴望倾诉情绪的本能,以至于渐渐地不再期待和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也习惯了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造成的另一个非常可悲的结果是:尽管父母在生活方面可能是尽心尽力地照料,但是由于父母没有办法与孩子在情感上相互联结,孩子还是很有可能完全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变成了 “假性孤儿”。这种孤独感一直持续到成年,体现在亲密关系里,让他们痛苦彷徨,徘徊不前。
四、过度控制型的父母
这些父母的过度控制行为从子女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比如,不许子女看课外”闲书”,不许子女和长辈顶嘴,偷看子女日记,不敲门就随意进入子女的卧室,规定子女的穿着打扮等。这些父母只想要培养出”听话懂事“ 的孩子,却没有考虑过如何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
父母对于成年子女也有过度控制。有些来访者常常抱怨,父母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私人空间,继续像小时候一样 “无微不至”地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父母的羽翼下,这些来访者生活得压抑而矛盾,既无法心甘情愿地被父母继续掌控,又感到自己并没有多少能力可以脱离父母、独立生活。有些人甚至在工作好些年之后仍然无法摆脱父母独立生活,与父母住在一起,婚恋也无法正常展开,要么择偶要父母首肯,严格把关,谈了不少段恋爱,但是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终于把自己熬到了大龄的程度,父母和自己都无法承受。要么叛罔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自己所选的爱人怀抱,甚至与父母决裂或心生嫌隙;但是往往很多人经历最初的轰轰烈烈的爱之后又分道扬镳,暮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当年义无反顾的“爱”,更多的是对父母控制的反叛,而不是把握住了爱的真谛。
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的过度控制,抑制了子女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阻碍了他们发展面对挑战和困难的适应能力。因此,成年后踏入社会,子女常常会感到迷茫和沮丧,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和勇气,行为举止稚嫩随性,也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与人社交。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若不改善现状,他们必然会被其他自信、果敢、独立的同齡人超越, 最后不得不继续依附着父母,成为”啃老族“。
还要说一下过度控制型的父母有一种隐匿的形式是过度保护和腻宠。父母的过度呵护和照顾,把”失败”和”问题“从子女的生活中完全删除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一些必要的人生起伏,也没有机会来看清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子女,用时下一个流行语就是——巨婴。他们有些人可能学习和能力非常出色,甚至是高智商、高学历。但是却在情商方面表现的非常幼稚,用恃宠而骄或者是惟我独尊的状态出现在工作和生活中,工作和业务能力没有问题,但是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经常亮红灯,多次撞上事业墙和婚恋墙确不知所终,常以“都是天下人负我,千里马难寻伯乐”的心态看待遇到的人生问题。
五、情感敲诈型的父母
还有一类是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心理操控术——情感敲诈,父母一方面以受害的姿态在道德和良知层面上指责、攻击子女;一方面利用子女的内疚滅迫使子女顺从和满足自己的需求。情感敲诈对于子女幼年的宝贵天性有威力十足的打击。他们会陷入极度的恐慌和内疚之中,认为自己是家庭中一切不幸的来源和开端。同时,情感敲诈以恐吓、贩低子女的个人价值为代价,来神化父母在家中的权威。由于相信了自己是”导致”父母生活不幸的罪魁祸首,子女会感到自己永远都不够好,永远都偿还不了亏欠父母的债,必须要不断地努力达成各种各样的目标才能”赢得”父母的爱。
当父亲或者母亲说”都是因为你,所以我才……”时,作为儿童会真的认为是自己的某个行为才造成了父母的生活不顺、衰老或者贫穷。特别是那些经历家庭变故的子女,比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长大,父母常把自己的不易和养育的艰难挂在嘴边,意图控制孩子,让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即便孩子成年之后,也要用这样的话语绑架孩子,让他们从命,把他们牢牢锁住。一旦子女表现出不愿服从,父母往往扣上道德的大帽,让子女沉浸到愧疚感里,不愿背负“不孝”的恶名而违心的服从。子女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害怕这个养育自己长大的父母,甚至不愿回家,不愿见到他们,回避和逃避是应对父母的方式。他们时常在面对父母的道德绑架时,内心的愤怒和愧疚一起涌出,折磨得自己生不如死。
然而,健康的父母之爱是不需要条件的。孩子从未主动要求降生,是父母将孩子带到世界上来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滋养,是上天赋予父母的责任,也是每个孩子应当享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