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患了“雄辩症”的病人看医生的小故事。医生礼貌地对病人说:“请坐。”病人却不乐意了:“为什么要坐?难道你要剥夺我不坐的权利吗?”
医生决定换个话题缓和气氛:“今天天气不错。”
结果病人还是不买账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就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
医生解释:“我说的今天天气不错,一般是指本地,不是全球嘛。大家也都是这么理解的嘛!”
结果病人反驳道:“大家都理解的难道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大家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看病重要的环节是问诊,但这个病人始终采取不合作的、对抗的态度,医生根本没办法给他看病。
他语语反驳、句句雄辩,却忘了此行真正重要的目的。
———–
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战胜别人。
毫无疑问,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是一种情商最低的行为。和这样的人相处有多累,可以看看一篇叫《雄辩症》的小小说。
我曾经是个“雄辩症”患者,花了很长时间才改掉“语欲胜人”的毛病。
刚上大学的时候,被同学拉着去报名学院辩论队的选拔,本来没很大兴趣,可看了几场经典的国际辩论赛视频后,就迷上了那种唇枪舌战的感觉。
生活里所有的问题好像都成了我的辩题,只要被我揪住,我一定要辩出个是非对错。
我条件反射式地质疑、反驳、攻击、寻找漏洞,总想压别人一筹。但我当时根本没发现自己有多讨厌。
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什么叫交流?是双向沟通,是思想互通有无。我错就错在,把辩论赛的那一套拿到了平时的讨论交流中,拿到了日常人际交往当中。
身边的人不但不觉得我厉害,还觉得我自以为是、偏执狭隘,不但不佩服我,还孤立疏远我。
对我来说,始终在言语上胜过别人,除了满足一点虚荣心,获得一点虚妄的成就感,还有什么意义呢?
———-
我们应该为了真正的知识而讨论,而不应该为了压倒他人而讨论。
真正的思想交流者应该是谦逊的,他们积极寻找共识、乐于承认不足。对他们来说,驳倒他人不是最重要的,获得一种更清晰的认知才是更有价值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呢?也许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天生喜欢胜过别人,相比落于下风,我们更喜欢在各方面占上风;我们天生喜欢别人认同自己,当有人反对或质疑时,会不由自主地维护自己,用自己的声音压过反对或质疑的声音。
可是这种欲望却在谈话中把我们拉得越来越远,它让我们遗忘了沟通真正的目的,遗忘了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
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一种低情商的表现。如果你碰到这样一个人,在不伤害原则的情况下,不妨把所谓的胜利让给对方。
作者:李小墨
来源:深夜书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声明:本文仅供学习研究之用,版权归作者所有,尊重原创,人人有责。)
课程推荐
你知道吗?🧐情绪与沟通在很多时候是联合在一起的
😞当你伤心时,你也许会渴望沟通,想要倾诉。
😡当你愤怒时,你也许会被冲昏头脑,说出不理智的话。
😄当你开心时,你也许会心情愉快,从而喋喋不休。
🥰当你以平常心看人待事,你也许会很理智地说出每一句话。 你
看👀情绪与沟通的关系是如此之妙 如果你想要探索这两者之前的关系
🔆 你一定要看看这个工作坊! 《#情商智慧沟通的奥秘》
🔆通过对自我的认知,搞定情绪,让沟通事半功倍! 我们的情绪和沟通的发生就像一个流水线〰️ 我〰️情绪〰️沟通 他们的发生,一环牵动着一环〰️ 所以我们必须先#搞懂自己!才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有效的沟通‼️ 课程特色:
✏️帮助学员搞好自己的#内在 与#外在,找出情绪隐藏的动机。
✏️让学员了解#情绪背后的意图,从而觉察自己与聊天对象的沟通模式。
✏️教学员掌握#情绪管理 及#沟通 的心法,以便在回到生活时学以致用。
✏️教导学员如何通过情绪管理与沟通,#提升人际关系和亲切感。
此课程最适合👥: 没有自信,习惯自我怀疑,不懂得表达自己,容易情绪失控,经常感到压力和焦虑,常被自己或他人左右情绪的人 如果你符合以上条件,又想改变自己💪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报名或联系我们😊
第一阶段课课报名线上课,欢迎询问价格
👀谁适合参加此课程呢?
📍培训师,企业顾问
📍业务销售,企业领袖,创业者
📍高阶管理层,职业经理人,部门主管
📍行政人员,会计,书记,客服
📍老师,辅导师,运动教练
📍家庭主妇,自由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