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人逃跑的碎碎念背后:却乏自信的父母,渴望证明自己对孩子「有用」
有些父母习惯用指责的方式关心孩子,反而会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阿崴很讨厌回家,最讨厌的就是过年。 过年代表的是:必须待在家里跟父母大眼瞪小眼。 而且自己长期住外面,作息、生活习惯都与父母大不相同; 长时间的年假,使得这些「不同」浮上台面,增加自己与父母的摩擦。
再加上,回到「父母的家」,让阿崴感觉,已经30岁的自己,好像又变回小孩,回到那个得唯父母是从的年纪。 事事要按父母的规定走,父母要靠许多问题确认你现在过得好或不好,而过得好与否的标准,是父母订定的。 如果发现你不符合那些标准,「碎碎念」的招式就出现了。
阿崴最讨厌碎碎念。 于是,他回家就让自己待在房间里,能不跟父母互动就不跟父母互动,以免让他们有机会念自己。
但是当阿崴出来上厕所,看着父母坐在客厅看电视的背影时,又忍不住觉得感伤。 他何尝不想跟父母聊天、讲一些五四三,或是讲一些自己的烦恼⋯⋯毕竟家是自己的避风港,不是吗?
但他一想到,如果他跟父母说自己的烦恼,可能会被说教,或是,反而让他们更担心,就觉得:还是不要了吧。
阿崴父母怎么想?
阿崴的父母,对于儿子的态度,不是没感觉的。
过年,是阿崴父母最期待的时刻,那代表长期在外工作、很少回家的儿子会返家,全家人终于可以团圆,共享天伦之乐。
面对很久没见的儿子,总觉得有些陌生; 想要增进点感情,总忍不住多问了些问题。 但看到他冷漠的回应,明明觉得很伤心,却变成用指责的口气,指责他的生活「没有规矩」:晚睡、吃东西不正常、懒散⋯⋯。 而且,儿子已经30了,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应该早点成家结婚。 自己在这个年纪,都已经有孩子、生下阿崴了。 但每次跟儿子提到结婚,或是想介绍对象给他相亲,他都气得跳脚,说爸妈很烦。
他们忍不住挑剔、忍不住碎念,「这些叮咛也是为你好啊! 」但儿子显然不领情,亲子间的距离好像也越来越远。
阿崴的父母,心里有些手足无措:「小时候我要求他做什么,他只要按照我的方式做就好; 所以我只要一个命令,他就一个动作。 可是现在我说的话,他只觉得烦、生气,难道爸妈对他只是负担? 是拖累? 他根本不在乎我们? 」
于是在一次的冲突中,阿崴父母指着阿崴的鼻子骂道:「你怎么这麽不孝? 这样忤逆爸妈? 」
阿崴觉得自己受不了了,父母根本只会指责自己,不想了解他心里的感受,于是冲出家门⋯⋯。
缺乏自信、安全感的父母,渴望证明自己对孩子「有用」
当父母对于自己不够有自信,便认为自己必须要证明自己对孩子是「有用」 的, 以此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当孩子长大,再也不像以前这么遵从父母、相信父母时,父母可能感觉自己失去对孩子的掌控。 而有些父母,可能就如同阿崴的爸妈一样,感到很不安,甚至可能会觉得,自己将被孩子抛下。
他们可能因此而更加强对孩子的要求、规定、训话⋯⋯,在这些不停的「教导」下,原本有强烈不安全感的父母,可能因为获得掌控感而觉得安全。 但这种方法,却伤害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让孩子无法好好的长大。
这些状况,正是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们,最容易与孩子互动的形式。
像阿崴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些孩子如阿崴一般,即使已经长大,父母仍无法尊重其生活习惯与方式,而以对待小孩的方式对待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 对于孩子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模式深恶痛绝,认为自己一定要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 或是对孩子的选择没信心,总是质疑、否定孩子的选择。
当自身缺乏安全感时,我们很难对自己有信心,很难相信对方能够爱着这样的自己。 我们对于自己可能不够好、不被爱这件事,既焦虑又不安,因此,我们需要一个人,表现出对我们无条件的爱与回应,让我们确定自己是被爱的。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找不到这种无条件的爱,「孩子」就成为可能满足我们这种需求的对象。
但如果缺乏安全感,我们总会担心孩子长大成人后,抛下我们,有了自己的世界。 因为,对缺乏安全感的我们而言,当孩子独立自主、有了我们无法进入或理解的世界,就代表着:我们可能会被抛弃、被丢下。
这些感受,让我们极为不安。 于是更想要做些什么,把孩子紧紧地拴在身边。 这些父母因为缺乏安全感,无法让小孩好好当小孩,反而需要孩子担任父母的角色,来照顾任性的自己。 或是,无法接受小孩已经成为大人的事实,企图继续把对方当小孩、继续控制对方──我将他们称为:讨爱的父母们。
课程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