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个网课不停开小差,写作业也是磨磨蹭蹭,家长忍着怒火督促孩子好好学习,感觉心力交瘁。真是孩子不急急死家长。
不管吧,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管呢,自己平时上班已经很累了,回来还要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不仅很影响自己的心情,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
到底怎么办才好?
图取自网络
01>> 耐心沟通,善于引导
前些日子,在朋友小A家吃饭,饭后小A催促着儿子去写作业。
我好奇地观察了一会,孩子在写作业,小A在旁边刷手机,不时就传来两声小A的怒吼。
这孩子写作业也确实不认真,东倒西歪,嘴里总嘟囔着,边写边问问题。
小A不耐烦地皱着眉头,孩子则像个小滑头,似乎很喜欢惹恼大人的感觉,让大人围着自己转。
后来,我听到他们在争论“我为什么只能跟好学生比不能跟差学生比”这个话题。
孩子说,为什么总要我跟好学生比成绩?我和差生比,我成绩也比他们好啊。
小A说,你当然只能跟好学生比成绩!你当然只能跟比你优秀的人比!
最后,孩子对抗不了母亲的“权威”,只能不甘心地乖乖闭嘴。
写完作业以后,我跟孩子聊了一会。
我问他,“你想做好学生还是差学生?”
他思考了几秒说,“做好学生就是太辛苦了,差生比较轻松。”
“是啊,学习确实比较辛苦。但是辛苦有什么回报没?”
“考试考好了,老师会夸奖,回家不会被爸妈骂,我也会比较开心。还有,可以学到知识。”
“那你想做好学生还是差学生?”
“还是做好学生吧。”孩子回答。
孩子原本是一张白纸,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在家庭和学校的作用下,画满了条条框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家长很容易跟孩子灌输一种思想,我是大人,我说的就是对的!
尽管孩子无力反驳,心里却是不服的。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的时刻,心里的那些疑问将会不断浮现,那时候家长的权威已捆不住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听从父母。
所以,强制的口令确实简单粗暴,但耐心沟通,善于引导,才能让孩子自己思考,建立他们初步的价值观。
图取自网络
02>> 把选择权归还给孩子
小A这样的家长是很常见的。
他们确实是一心为了孩子,白天上班赚钱,晚上教育辅导,周末陪着上兴趣班,生怕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极力把自己认为好的都给孩子,仿佛是在帮他们铺平道路,让他们只需大步向前走,就能走向美好未来。
可往往,孩子并不领情。
因为这些选择,大多是家长的选择,而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你说要好好学习,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
为什么家长和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学习,而学习那么辛苦。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是很多学生中学成绩下降的原因——他们没有目标,也没有动力,仿佛学习只是为了家长。
研究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这里提到的非智力因素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前提是,家长需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引导而不是控制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
最后,把选择权交到孩子手里。
经过前期的引导,通常孩子会做出跟家长一样的决定。
不一样的是,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掌控感,经过思考和选择,他们更清楚自己的方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累积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明白自己的需求和期待,这才是真正通向幸福人生的平坦大道。
03>> 孩子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当孩子有了选择权,相应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我的另一个朋友J,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
早上孩子赖床,她不会骂骂咧咧,心急火燎,而是告诉他,再不起床就会迟到被老师批评了。当孩子真的迟到被老师处罚后,他就知道得按时起床。
晚上辅导作业,她会让孩子写完以后,自己再检查一遍。如果是她检查出来的错误,那么就得罚抄10遍。这样,孩子就不会自己随便完成作业,把检查的“重任”丢给家长。
选择兴趣班也是一样。让孩子自己选择,选择后就必须坚持。
很多时候,家长总把孩子的压力转嫁给自己。
不仅为他们做选择,为他们承担压力和焦虑,还为他们承担行为的后果。
这样的家长很辛苦,也让孩子减少了对自己的责任心和独立性,凡事依赖家长。
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不需要永远做指引者,有时候只需要做个好的监督者。
让孩子了解规则,清楚后果,监督执行即可。
图片取自网络
04>> 和孩子共同学习情绪控制和共情能力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很多家长也会学习育儿之道。
或许对于家长,困难的不是方法不懂,而是执行困难。
知道对待孩子应该耐心,却忍不住发脾气。
面对孩子的抗议吵闹,心烦意乱只能违背既定规则满足他。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人的心理容量有限。
面对生活工作的压力,每个人心里都会积累些负面情绪,伺机待发。
在有限的精力中,自己还没来得及消化负面情绪,又得处理令人头疼的亲子教育问题。
家长很难保持温柔耐心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所以,控制情绪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大障碍。
这既是常态,通过努力也可以改变,那就是和孩子共同学习情绪控制和共情能力。
首先,和孩子一起识别情绪词以及这些情绪可能出现的场景,把这项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相互理解对方的感受。
例如:今天妈妈很凶,我觉得很委屈,很伤心(孩子)。我忙了一天特别累,回到家你大吵大闹,所以我很生气(家长)。
然后,随时可以把这项练习运用在生活中,相互体谅。
例如当家长和孩子发脾气,情绪平复后主动道歉,告诉孩子自己当时的感受,同时帮助孩子表达他的感受,相互包容。
最后,在双方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达成一些协议,减少未来生活中的类似冲突。
家是个充满爱的地方,少一句争吵,就多一份温暖。
大人不以怒吼交流,孩子不以耍赖谈判。
这也是给孩子的情商教育入门课。
05>> 你给不了孩子你没有的东西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这个爱情结晶孕育的小生命,承载着父母的期待和盼望。
多少家庭在新生命到来后,改变了原来的家庭模式,一家人都围着孩子转。
生怕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前途不够光明。
根据期待效应的解释,照理来说,只要父母对孩子保持着好的期待,就会对孩子产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最终很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奇怪的是,很多父母会期待孩子的未来胜过家长,很多孩子却在潜意识里害怕自己超过父母。
从我们身边不难发现,很多人都和父母从事的行业相同或者相近。
或许有各种原因以致这样的结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父母给不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
一方面是父母思维的局限性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另一面孩子对于未知的领域也很可能抱有恐惧,不敢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曾经告诉我,他母亲怀他的时候,一直在努力学习,身边的人笑她把自己弄得那么辛苦干什么,而后来他们家的生活条件比其他身边的人都好。
那时我这位同学高考失利,选择复读。第二年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接着又读研究生,现在去了国外发展。
当我听到他母亲的故事之后,尽管当时他高考落榜,但对于后来的事我一点也不意外。
他母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会了他,要有自己的目标,确定目标就坚持不懈奋力前行,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越努力越幸运。
学无止境,哪怕已为人父母,可以学习的东西也有很多。
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果自己做不到,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和鼓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轻言放弃的毅力,有一天孩子能突破自我的局限性也未可知呢。
「家族系统排列」工作可以处理的议题,包括:两性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生涯规划、身心健康等。
声明:本站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尊重原创,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