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形成的四个途径
- 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曾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
- 经验例到同学皮而受罚,因而知道某些行为不可以在上课时做。
- 接受的人输例如父母说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 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例如,某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终于认定是因为他妒忌我升迁比他快。
上面的四个途径之中,第三和第四个途径需要特别注意一下。父母、长辈、老师等人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灌输很多信念给他。灌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语言灌输;二是行为灌输,就是他们怎样做、怎样对一些事情做出回应的过程里,孩子看到听到而形成了信念。父母、长辈、老师等人灌输给孩子的信念,其中绝大部分是好的,也帮助了孩子成长,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有例外的。
一个人或许出生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之中,因而会被很多家庭问题所困扰;也许他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不幸,孩童时期不断地受到伤害,造成众多心理障碍;他也可能在生活里有不少的悲惨遭遇,或许他去年因车祸而失去一条腿,还可能失业、妻子病逝等。假如有一个人如此不幸,上述的情况全都发生在他身上,他仍然可以决定下一分钟享有他可以享有的快乐:他能够选择与左边的人吵架,也可以选择与右边的人说笑话。就算没有人在身边,他也可以选择想一些使自己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
所以,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我们就有能力、权利和资格在众多选择中决定自己可以有多少成功快乐。这个权利,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把它夺去。
以此为前提,没有人可以推诿自己的责任:每个人本来就有绝对的能力
和权利去使自己活得好一点!
关于身份的局限性信念
一个人最严重的“局限性信念”是三类关于“身份”的信念:
1、“能力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能力”(helplessness)。
例: “我不能放松。” 解决的方向是认识本有的庞大能力 (capability)。
2.“可能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可能……”(hopelessness)。
例:“我这个病不会好的了。”解决的方向是看到希望(hope)。
3.资格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资格有美好快乐的人生”
(worthlessness)。例:“我的命生成这样。是应该受苦的。”解决的方向是感觉到他也可以有美好的人生(deserving)。
在众多的妨碍成长的信念中,杀伤力最大的一个就是“我没有资格”。假如一个人认定了自己是一个不会成功、不能有快乐的人,那么,无论别人怎样说、自己怎样做,在心灵深处都只会找寻自己不会成功、不能快乐的证明。
拥有“我没有资格”这一信念在华人家庭中是常见的现象,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容易培养出有资格性局限信念的人。很多受导者的表现,表面上似乎是能力性或可能性的局限信念,但是经过细心分析后,其实都是资格性的局限信念。





无论你身在哪一个行业领域,其实最复杂的都是关于人的问题。沟通,情绪,关系,领导,销售,管理,行动,团队,谈判,凝聚,服务,诚信等,无一不与人的思想状态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已广泛被各行各业的人士学习及运用了40多年的NLP,将让你更透彻地了解他人,团队及你自己。对于提高个人效能及团队效率有着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