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是父母亲要学习的

1.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常常会讲出3种伤人的口头禅,分别为:安慰与讲道理、自责与自我暴露、制止与争吵。

2.「接纳」的三重境界是:允许、认可、看见,真正的「允许」是让他说、让他闹、让他哭,你唯一能做的只有听,接着认可孩子情绪的表达、认可他的无奈、他的期待,而「看见」是了解负面情绪的产生是因为孩子期待与父母更亲密。

 

*本文转载「冰千里」

要接得住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常常会讲出3种伤人的口头禅,去逃避孩子的情绪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这不但会让孩子为表达情绪感到羞耻;甚至还会让孩子从此闭嘴,不再向父母敞开心扉。

许多人对我的评价之一,就是无论情绪多糟糕,我都能接得住。这个「接得住」就是所谓的「接纳」,亲子关系亦是如此。孩子让你感受好,无须接纳。听话、懂事、会学习、勤奋刻苦有礼貌,那你还接纳什么?你应该兴奋。因为你的期待他都满足了,是他接纳了你,你不需要接纳他,只需躺在功劳簿上窃喜即可。所以「接纳」的前提是:孩子没有满足你的期待。

 

三个转念工具,领导人突破逆境这样做!

比如:你让他写作业,他却在玩游戏;你希望他懂礼貌,他却对你吼叫;你希望他开心快乐,他却闷闷不乐;你希望他温和善良,他却乱发脾气、不停抱怨、摔东西;你希望他冰雪聪明,他却又笨又蠢;你希望他一切顺利,他却抽烟、喝酒、自残自伤。

只有当孩子与你的期待不符甚至相反的时候,才需要「接纳」。 「接纳」的内涵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接纳孩子的不好。事实上,你觉得一个人不好,却还要接纳他,本身就不合常理。所以你认为的不好,其实是错的,你要越过这些不好看清本质,这就是本文的主题。

 

「接纳」有三重境界:允许、认可、看见

允许,就是愿意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很多父母没有这个能力,当孩子表达任何不开心,父母往往采取以下3种态度,无论有心还是无意。

第一种:安慰与讲道理

  • 「别难过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别和他一般见识」
  • 「多往好处想,别往心里去」
  • 「你应该这么这么这么想」

也许你认为这些话很有道理,但这类安慰就是在告诉孩子:

  • 「你的事我不管」
  • 「你要自己承担」
  • 「我不愿看见你的难过」

敏感的孩子还会感到「被指责」与「羞耻」。上面这些安慰词都带有某种责备,好像在说:「你不应该难过」、「不应该在意」、「不应该往心里去」。孩子会认为自己「表达了不该表达的东西」从而对「表达」感到羞耻。想一想,每次你安慰了别人以后,是不是很轻松?好像你做了该做的事,尽了应尽的义务,然后就没责任了,就轻松了,但对方是否真能做到不往心里去呢?

有时还会为对方继续悲伤而生气,这人怎么那么烦人,怎么劝都没用!这类安慰在本质上是一种「逃避」,你在用劝慰的方式,让自己逃开他的难过给你带来的「麻烦」。有时安慰的确管点用,那是由于你的在场,并非安慰本身。

 

第二种:自责与自我暴露

还有的父母会说:

  • 「都怪我不好」
  • 「我真糊涂」
  • 「我们也尽力了」
  • 「我也很辛苦啊」
  • 「我那时可比你惨多了」
  • 「不缺吃不缺喝,你知足点吧」
  • 「外婆对我更糟」

这比安慰更可怕,安慰最起码出于「某种自以为是的爱」,这些话却来自「恨」。孩子的态度激起了你对自己父母的恨意,并正在让孩子替你承担恨意。你的自责会让孩子内疚,让他觉得连累了父母。他们除了要应对自己的糟糕外,还要去缓解你的无能为力。这种双重压力会让孩子崩溃,外在表现的要不是更抓狂、失控,就是立刻闭嘴,独自舔舐伤口。

 

第三种:制止与争吵

  • 「别再说了!烦死了!」
  • 「闭嘴,滚!」
  • 「有完没完!我忍你好久了!」
  • 「要闹出去闹,要哭滚出去哭!」
  • 「别上学了,看你学成这样!」

毋容置疑,这做法不需要几次,保证孩子今后绝不会如此。他会欺骗你、隐瞒你,会透过其他办法刺激你,会对外寻求帮助或彻底闭嘴。这类父母视孩子为敌人,充满怨恨和报复,借孩子情绪来泄愤。其实,真正的「允许」很简单:你在场,让他说、让他闹、让他哭,你唯一能做的只有「听」。

 

第二重、第三重境界是「看见」与「认可」

你要先「看见」,才能做到「认可」;甚至要先「看见」,才能做到「允许」。 「看见」负面情绪背后的动力,这动力就是:期待亲密。请问,你会对谁发火?答案很简单,与你无关之人不会让你有情绪。能让你发火的对象,都是你认为安全的、亲密的,准确的说是「让你恨铁不成钢的人」。尽管他一再令你失望,但你却离不开他,还是有期待,希望他能认可你、亲近你、重视你。所以,无论孩子多么难教,都是因为他没办法让你「爱他」。可以说,一个从来不在你面前求表现的孩子,是彻底绝望了。

还能在你面前表现不好,证明他是勇敢的!而不是唯唯诺诺俯首认命,只是勇敢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有的眼神透着世故,举动像个小大人。一旦你了解,就会进入反思,会思索孩子究竟在表达什么,会思索过去一切家庭关系,会思索孩子以及自己生命历程。思索中,某些事件与感受也开始浮出水面。于是,你开始愧疚,开始补偿,开始理解自己,并开始心疼孩子。那么「认可」也就不是问题。

你会认可孩子情绪的表达、认可这份勇气、认可他的无奈、他的期待,并为孩子还能对你而不对别人表达而心存感激——这个过程,才是「真实的接纳」。当然,做到「真实接纳」十分艰难。第一,你要自我接纳。不能自我接纳就无法接纳他人。如果有,也大多是强迫接纳,十分消耗。活着是单程路,谁也无法重新来过。所谓「往事不堪回首」指的是厌恶、贬低过去的自己,恨不能把那经历彻底抹去。

但最自我接纳的做法是,你不要抹去,要「敬畏」,当初任何决定与选择,都是当时「比较而言最优的」,如同人质透过没有尊严的讨好绑匪来保全性命。越理解自己的伤痛,就越不容易投给孩子,就不会把包容变成纵容,就不会矫枉过正。

例如:被严重控制是你的伤,很可能会给孩子过度放纵的自由;没钱读书是你的伤,很可能把赌注全押在孩子学业上;没人疼没人爱是你的伤,很可能就会溺爱孩子。过去可以补偿,但前提是对自己的过去有清晰认识。

第二,你的负面情绪要有去处。无论什么办法,不管工作还是瑜伽,不管咨询还是课程,不管伴侣还是情人,不管知己还是闺蜜,你一定要找到接纳自己负面情绪的他人或场域。

你的攻击、压抑、愤怒在这里都可以被接住、被容纳、被理解。被接纳越多,就越有经验接纳孩子,这是良性循环。否则就是恶性循环——孩子表达攻击,而你的攻击还无处发泄。

第三,允许自己接不住孩子,孩子只能陪你一程,他有他的使命,你有你的使命。你们交织又分离是必然,也是自然。交织的岁月里,没有任何父母可以一直接纳孩子。但又恰恰是这种「不够好」,给了关系一个缝隙,孩子才有机会自我发展。这并不矛盾。

因为「不够好」和「伤害」完全是两个面向。所以我最好的建议不是让你无条件接纳,而是有条件接纳,类似某种「需求互换」。如果你不同意父母也会依赖孩子,无意识就会粉饰太平,很容易就变成以爱为名的控制。但凡两人深度互动,一定是彼此满足,而不是一方总在付出,另一方总在索取。

你对孩子也有需要,需明示而非含糊其辞。你希望孩子考好学校、希望孩子勤俭节约懂礼貌、希望孩子学钢琴美术,你就要清楚这些是你的需要,要明确告诉孩子。比如:「妈妈希望你学钢琴,因为你学了我就开心,就更喜欢你,你愿意满足我吗?」不是说:「让你学钢琴是为你好,让你出人头地有才华」,好像显得多么伟大似的。

明示需求与否,决定了你们关系是否和谐。此刻,孩子学会了3点:

1.我的需要可以像妈妈那样直接表达。

2.我也是有能力满足别人的,无论他多么权威。

3.我与妈妈是平等的。

需求互换就是人格的对等,也是接纳的本质,同时要承受一个风险:孩子可能不会满足你,如同你不会满足他。

 

文:冰千里

马上报名:

声明:本站发布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尊重原创,人人有责。 本网站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或立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由于立即发布操作,我们无法实时监控所有文章。 如有侵权,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mr@emr.my 以进行删除。
为了改善您在我们的网站浏览体验,请允许我们运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