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田是我的一个日裔美籍同事。他今年仅 24 岁,是个单纯稳定的人,和大学时期的女友早已结婚,过着没有太多烦恼的日子。某天中午吃饭时他突然说:「因为妳的关系,我开始看心理咨商。我觉得很好,有很大的帮助。」我自己从 2011 年开始,断断续续接受心理咨商,2017 年开始固定去。即使我自己三不五时就推荐别人去咨商,听到他这样说还是顿时有点惊讶。 「所以⋯⋯你怎么了吗?」我小心翼翼地问。「没有呀!我常听妳說妳去咨商的事,就想去看看。我的咨商师在帮我厘清我的价值体系,让我能更好地排序人生中的各种事。」他说。

重视身体卫生,也别忽略心理卫生 (Mental Hygiene)

在许多文化中,看心理医生总是不免有些污名化的标签。早期人们甚至认为,精神健康问题的原因是「着魔」或者被「恶灵附体」,近期虽然社会对此议题有更开放的认识,不少人仍然认为只有性格孱弱的人,需要看心理医生。我相信的说法则是:心理跟身体一样,如果你定期运动维持身体健康,如果你每天洗澡保持身体卫生,那你也需要定期维护心理的健康与卫生。根据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 CBT ) 理论:想法(Thoughts)、情绪(Feelings)及行为(Behaviors)是互相关联的。其中「想法」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人对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主要受个人观点所影响。良好的心理卫生能帮助我们有更健康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善情绪与行为。然而,不是人人都能负担得起高昂的咨商费用;要找到合适的咨商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除了咨商之外,冥想(Meditation)是另一个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工具,而且通常更容易取得且更便宜。近年来,有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思想领袖、或是不同产业的成功人士,强调冥想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的名人包括已故的贾伯斯,比尔.盖兹,职棒好手铃木一朗、众多好莱坞明星⋯⋯等等。我过去常听 Sam Harris(美国神经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宗教评论家)的 podcast,不久前开始发现,他越来越常触及这个议题。 Yuval Noah Harari 在他所著的《 21 世纪的 21 堂课》一书中,在探讨种种人类社会的问题之后,最后一章提出的解决方式,也是透过冥想加强「觉察力」(Awareness),了解自己的心智如何运作,看清「我们是如何造成自身痛苦」的。

冥想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效用吗?它对人到底有什么帮助?

我不是冥想的专家,对这个广博精深的领域仅有非常粗浅的认识,但可以稍微就有限的经验,分享一下我的体验与看法:人的大脑,经常不断地在思考「过去」或「未来」,而不是活在当下。这可能是来自生存需求(需要不断思考下一步,或从过去学习,才能提升生存的机率);但这些思绪,也往往带给我们许多烦恼与焦虑。这些情绪没有不好──根据许多研究,情绪的作用其实像是一个指南针,告诉我们该调整行动了;然而,我们已经不活在需要时时担忧生死存亡的原始生活了。过多的这类思绪,会让我们活在「对过去的懊悔」或「对未来的担忧」里,进而影响心理卫生。那为什么不控制自己的思绪就好了?对少数人来说或许容易,但对多数人来说,思绪没那么好控制。最典型的例子是,现在告诉自己:「不要去想一头白色大象!」猜猜会发生什么事?白色大象立即浮现在脑海中。而冥想的作用之一,是帮助我们对待思绪像熙来往攘的车流,而我们坐在路边喝着饮料,平静轻松地看着众多车从面前经过,不被牵动着走。我的咨商师分享了另一个个人觉得很有帮助的譬喻:想像你站在机场的行李输送带前,大大小小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行李箱一个个从输送管中掉出来、上了输送带。接着,注意现在有哪些念头出现在你脑中。想像他们是上了输送带的行李,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输送带绕了一圈后,尽头有两个桶子,一个写着保留,一个丢弃。你可以决定要把行李送到哪个桶子里。每当我发现自己开始被一些念头困扰到无法专心时,便会用类似的视觉化方法来试图以旁观的角度看待那些思绪,并专注在当下的感受。

为什么要专注在当下的感受?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Daniel Kahneman ,提出了「体验自我」(Experience self) 与「叙事自我」(Narrative self)的概念:简单来说,每个人都有这两种自我,「体验自我」活在当下,「叙事自我」则根据对体验的记忆,来讲述故事。「体验自我」没有记忆与阐述故事的能力,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来自「叙事自我」。问题是,「叙事自我」没有办法记得每分每秒的体验,它主要根据体验中的结尾与转折来概括这个故事,我们因而相信「这便是整个故事的全貌」。看医生时,医生拿着仪器问你「按这里会不会痛」,这是「体验自我」当下的感受。医生问你「感冒还好吗?」这是「叙事自我」根据对感受的记忆总结后的回答。仅依靠「叙事自我」来诠释际遇,是偏颇且不够全面的。例如,工作后你可能会怀念起大学时光,觉得当时「过得很充实、交了很多朋友、生活无忧无虑」等。但你可能忘记了某些考试失意不开心的时刻、找不到工作的焦虑等。假设有一台机器,能准确纪录你每分每秒的感受,总结来看,搞不好大学时代低潮比开心的时候更多。我们需要同时注意体验自我的感受,才能更客观地看待我们遭遇到的各种事。

为什么咨商和冥想后,好像还是没什么效?

我自己常有这样的经验──咨商或冥想的当下,感觉都很好,但效果只能维持一阵子,很快又回到被各种负面思绪牵着走的状态。其实这又回到身体卫生的比喻:我们每天都得刷牙,因为刷完了又会脏;心理卫生也一样,现实生活中充满各种扰乱心神的事,可能是恼人的工作差事、可能是那封迟迟没获得回覆的简讯。我们需要定期清洁心理,透过刻意且重复地练习,才能逐渐让自己不受生活中的纷扰控制。

所以,我可以怎么做?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可以试试怎样的咨商或冥想对你比较有帮助。我本身非常坐不住,所以都只做 5 到 10 分钟、有引导的冥想。目前,有人选择知名且评价高的引导式冥想如  Headspace 等,有些人则喜欢包含不同冥想派别的 Insight Timer。如果需要解决特定问题,例如做出职业选择,在各种思考分析咨询他人意见之后,若还没有个明确答案,我也会去 YouTube 寻找「做选择相关」的冥想引导,帮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这样一阵子之后,我开始尝试时间更长的冥想,看看自己的极限在哪,以及是否觉得有帮助。如果你还没试过,不妨找一个你喜欢的冥想工具,今天睡前花 5 分钟,或坐或躺,给自己的心理来点小小的洗涤吧。执行编辑:张咏晴核稿编辑:张翔一

如果你是:
🔸对前景充满迷茫及疑惑,一直想要找到方向的你
🔸常常自我提问,很多想法,越问越感到纠结的你
🔸凡是都需要亲身体验才懂得去做的你
🔸期待转变,有能力可以自主人生的你
🔸渴望幸福,健康与自在生活的你

无论你身在哪一个行业领域,其实最复杂的都是关于人的问题。沟通,情绪,关系,领导,销售,管理,行动,团队,谈判,凝聚,服务,诚信等,无一不与人的思想状态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已广泛被各行各业的人士学习及运用了40多年的NLP,将让你更透彻地了解他人,团队及你自己。对于提高个人效能及团队效率有着显著的效果。推荐你以下课程:

声明:本站发布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尊重原创,人人有责。 本网站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或立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由于立即发布操作,我们无法实时监控所有文章。 如有侵权,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mr@emr.my 以进行删除。
为了改善您在我们的网站浏览体验,请允许我们运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