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手机就多了睡眠品质,少了脸书就多了真的和朋友出游的快乐。在愈吃愈买愈空虚的繁忙时代,有时简单反而更能体会幸福。
少一点,就是多一点(less is more),是这个繁忙时代最需要的生活哲学。
诚品书店公布去年畅销书籍排行榜,同时指出各式诉求减慢生活步调的书籍,在台湾、香港及中国都大受读者欢迎。
这个结果,似乎不令人意外。
因为当代生活的脚步之快,已较过去加速数百倍;每天一睁开眼,就得迎接数以千计的讯息。日常生活中,各式美食或商品散发着诱惑,但却老是觉得愈吃愈买愈空虚:而嫉妒、羡慕、愤怒等情绪,也因生活压力时时满载。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达成「少就是多」的减法生活?其实只要简单五原则,就能好好享受每一天。
减手机:大脑不加班
减法生活的第一步,就从瞄准最亲密的生活伴侣—手机开始。
不论是搭公车或吃饭,只要追剧就少不了它;上班或亲友聚会时,它也是桌上一员;睡前片刻,手机上的游戏则是解闷玩伴。手机大举入侵生活,已带来负面效益。
它降低民众的工作效率。去年,德国符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Würz-burg)及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的共同研究指出,工作时用手机将降低26%的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拿起手机追剧、玩游戏,看似让人「放松」,对大脑来说却是「加班」。
台大医学院精神科部定讲师张立人说,长时间使用手机,会让人产生紧张、焦虑感,还有民众因此手机成瘾——戒不掉查看手机的习惯,甚至产生手机震动的幻觉,严重干扰生活。张立人建议,从三招做起,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第一招:替自己设定一段不用手机的时间,可能是开车、吃饭、开会,或亲友聚会的时段,当下只保留通话功能。例如,吃饭时约束自己绝不滑手机,而是专注眼前的食物。久而久之,放松感将随之而来,也更能享受食物的美好。
第二招:设定不用手机的场合,尤其是睡前的床铺上。因萤幕的蓝光侵害眼睛健康,还会降低20%的「睡眠荷尔蒙」褪黑激素(melatonin)分泌,让人无法睡得香甜。
第三招:试着把手机放在手臂以外的距离,只要手机离得愈远,工作效率愈高。并记得将手机铃声切换成震动模式,因为震动比起声音,较不易让人分心。
减脸书:一周找回快乐
若还想减少孤独,追求快乐,就远离社区媒体一周吧。
脸书和推特等社群媒体,看似连结了人群,却时常左右情绪——羡慕之情常在看到亲友出游或尝鲜照后浮现;自信心总随着赞数高低起伏;但即便贴文人气高涨,孤独感仍不免袭来。
2015年底,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社会学系及丹麦智库幸福研究机构(The Happiness Research Institute)合作的最新研究指出:
当民众远离脸书一周后,他们更懂得享受生活并感到快乐;且愤怒感、孤独感和悲伤感,各降低8%、9%及12%。
减糖:抗老、情绪更安定
当情绪紧绷,总忍不住吃点甜的。从热巧克力、汽水到手摇杯,它们令人爱不释手,但藏在其中、甜滋滋的「糖」,却让健康饱受苦难。
虽然当糖进入舌尖的刹那,混乱情绪似乎被安抚了,但再过一阵子,它反倒扰乱血糖、破坏情绪稳定,甚至让人精神不济。
而且,一旦摄取过多糖,它还会侵蛀牙齿,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风险,让你老得更快。
「减糖运动」其实已在全球风起云涌。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5年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取量,不应超过摄取总热量的五%;若以成人来说,约二十五克上下的糖;英国政府则宣布将在明年课征含糖饮料税。
但其实一不小心,入口的糖量就可能超标。
重视糖分摄取的英国国民健康署(NHS)建议,减糖第一步,是民众要能辨别标签上的含糖资讯。例如,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水解淀粉到玉米糖浆等,都是糖的各类代名词。
减糖第二步,则是戒掉含糖饮料。尤其,民众超过四分之一的糖分摄取,是从饮料来。光是700 C.C.的珍珠奶茶,就含约60克糖;500 C.C.的含糖豆浆,则约有25克糖。
尽量以白开水取代饮料,若想喝饮料、咖啡或茶,则从全糖改为无糖。 NHS甚至建议,连鲜榨果汁也不能多喝,一天以不超过150毫升为原则。
实践减法生活,更少不了检视衣柜。
脸书创办人祖克柏就是最好范例。总是穿着一身灰色T恤的他曾向媒体说,「我真的想要让生活更简单,所以我除了去想我的工作之外,尽量让其他需要决定的事情愈少愈好。」
但台湾民众常不知不觉塞爆衣柜。绿色和平组织去年针对二十至四十五岁台湾民众做调查,发现每人平均拥有75件衣服,其中两成从未穿过;每年全台则丢了940万件衣裤。
减瞎拼:购物不冲动
如何从衣柜做起,达到减法生活?绿色和平组织专案主任罗可容建议,首先,每次购物前停下来思考:这我需要买吗?我有一样的东西了吗?我又为什么要买?尤其,别随着购物季或节庆起舞,而要区别这是真的「需要」,或只是「想要」。
再来,借着一次次检视,慢慢辨识出自己容易冲动购物的情境——是每次跟家人吵架就想刷卡消费?还是只要加班、心情差,就忍不住点开购物网站?
这让相似购物情境再次出现时,脑袋能有所警觉:其实你并不是真的需要它。
减烦恼:动笔写出好情绪
写过日记吗?重拾这个习惯吧!一笔一字地在纸上随意写下你的想法、生活,或是和亲友同事的互动,如同倒出心里的情绪垃圾,有助于沉淀自己,甚至甩开烦恼和忧郁。
这个做法,又称为表达性书写(expressive writing),在近年的心理学界渐受重视。
去年,刊在《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指出,表达性书写能明显改善忧郁症状。 「这能帮助我们贴近自己,在混乱、压力大的时候理出一个方向,简单地看事情,那些要去做的会更加满足快乐,」张立人说。
他建议,一次可持续十五至三十分钟,一周三到四天,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担心写得好不好,就是表达自己,只要开始表达性书写,效果就出来。」
改变不嫌晚,只要努力实践,就能一步步迈入更富足的减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