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件的爱,就是情绪勒索的雏型
“情绪勒索”是近年来的热搜名词,尤其容易发生在家人、亲子之间。记得宝宝还在我肚子里时,我就会跟她说说话,让她知道妈妈好爱她。宝宝出生后,随着她渐渐长大,越来越听得懂别人表达的意思,我会更小心地觉察自己使用的语言、文字甚至是表情姿态。
有时听到周遭长辈跟她说:“你乖,不然我不喜欢你喔”,我会严肃的“消毒”,请长辈知道这样的言语并不合适,同时也告诉孩子(即便她不一定听得懂):你不需要“乖才能被爱”。
对我来说:有条件的爱,就是情绪勒索的雏型。
这些话,你可能并不陌生
从事青少年辅导、咨询许多年,会知道许多困难往往跟原生家庭有关。比方说:因为无法从父母身上收到明确的爱,就觉得自己不被需要,因而有强烈的情感需求,或容易觉得没有安全感。
当这些青少年叙述著记忆中父母曾说的话时,我常常会感到一股沉重──
“你如果不听话,就离开这个家!”
“你为什么不跟其他孩子一样?”
“如果要我爱你,那就照我的话去做。”
“我这么爱你,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你是多生的那个。”
……
我深信,这些父母们原先都不是故意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无心的话带给孩子这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能提早知道,就能避免无知带来的伤害。
爱,不该变成要求对方的糖衣
没有父母希望孩子不好,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常会遇到“我这是为你好”但孩子并不领情,甚至跟自己剑拔弩张的状态。
要如何协助孩子理解“好”的意义?还能体会父母背后的用心,进而自发性地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很考验父母教养的智慧。
以学业考试为例: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好表现,今天孩子考100分就有冰淇淋吃,那考80分有没有?考50分有没有?考高分是为了冰淇淋吗?
要如何协助孩子理解学习的意义,同时还能启动他学习的热情,而不会让他最后只是为了得到礼物而念书,或为了获得父母认同而努力。这其中细腻的差异,都取决于父母在理解并实践“爱”时,是否站在正确的定位。
两大观念,预防情绪勒索
要如何才不会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所爱的人承受情绪勒索的胁迫?以下分享两个我很受用的观念,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助益:
一、不同不等于不对
“为什么我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我的孩子跟我们不同?”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是独特的,但却又希望他们跟多数孩子一样,不要出太多差错就长大。
面对这种心情,换做是自己,还真不知道怎么办比较好。
“不同不等于不对”是我拿来提醒自己的重要想法: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更不应该是父母的延伸。
孩子有不同的意见,不是翅膀硬了、叛逆,而是他独立思考的开始。
面对孩子的不同,为人父母除了不解、担忧外,若能尊重、理解、接受甚至庆祝,将能有效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与对立。
二、问题待需解决,爱需要参与
这句话来自法国哲学家马赛尔。情绪勒索的生成,往往来自“希望对方听自己的”,如果对方不照做就反对、讨厌到底!
我认为:人生并非是一张考卷,没有标准答案。
或许过去的经验曾经成功,又或许有些套路被实践后发现效果很不错,然而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所有人看待世界的唯一眼镜。
身为父母,我们尤其需要扮演的是孩子生命的参与者,而非给他答案的人,有趣的是:唯有参与才能真正带来结果的改变!当你的孩子又让你觉得不受控时,建议使用看看上述这两帖“思维良药”,希望能协助你过得更好!
清楚了解自己的育儿理念,改变看法,改变情绪,改变行为。学会简单有效的引导式沟通技能,激发孩子内在力量。推荐你以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