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自己孩子时,往往会被原生家庭影响”,这就是需要检视、觉察的时候,因为更重要的是看见眼前这个孩子需要的是什么?透过不断的修正才能“让爱无碍”

 

五岁的小正:“我不管、我不管,我就要妈妈陪我睡觉!”

 

“哭什么哭,就是要学勇敢,再哭我扁你!”只见丈夫手已举在半空中,容容一边摀著孩子嘴巴,一边急着说:“好了好了,妈妈陪你睡觉,不要哭!”丈夫突然怒吼:“搞什么?哭一下又不会死,总是顺着他!”说完话便大力关上房门离开。

 

容容心里顿时一阵酸,回忆起儿时爸妈因忙着做生意都很晚回家,她常常得一个人面对空荡的房子,每当内心害怕孤单的时候,就会躲在棉被偷偷哭泣,甚至不敢入睡。如今看到儿子害怕,想多疼惜孩子,难道不对吗?

 

这样的故事熟悉吗?曾有过类似容容的困惑吗?还是像她的丈夫一样,认为当个虎爸虎妈,不要太在乎孩子情绪,才能造就独立和坚强的孩子呢?不管是哪个,父母如果没有觉察自己当下的念头与情绪,是很容易进入惯性的自动想法和反应,就像容容的丈夫一样,认定男生哭哭啼啼的不像样、没有男子气概,于是责骂他;又或者认为有了孩子后,另一半只在乎孩子,于是对孩子任何需求都充满愤怒;还是跟容容有着相同的心境,觉得孩子可怜、孤单,于是无条件满足他;又有可能你积极的想扮演好妈妈的角色,于是牺牲一切,凡事以孩子为主,只要他不哭闹就好。

 

 

上述这些不自觉的惯性做法,也许是从小的成长经验慢慢的积累被植入与建构,习以为常的被如此对待,因此时间一久就理所当然的反应。倘若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陷入自己的惯性漩涡,那么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学习,非常有可能会因我们忽略的那些念头、情绪、行为给淹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体,有着独特的需要与状况,我们得时时面对脑海中浮现的过往经验,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要刻意停下来觉察“我的遗憾和需要是什么?而孩子现在的心情又是什么?我现在养育孩子的方向和行为是否适当?”透过一次又一是的觉察,与自己对话对焦,才能让我们对孩子的爱更“正确无碍!”

 

如果容容觉察到:

 

自己内在有一个仍在哭泣的小孩需要被爱和体谅,才会有能量抬起头看到眼前的孩子到底需要自己如何扮演母亲的角色,才能帮助他慢慢独立、自在的睡觉。

 

丈夫表面行为下,其实有着对孩子的担心以及他的故事与需要。

 

 

如果容容曾学习并理解

 

让孩子独自睡觉过程,需透过循序渐进式增强孩子对环境的掌控感,才能慢慢地降低分离焦虑。

 

五岁的孩子充满幻想,容易因想像中的“恐怖故事”感到害怕,父母此时若和孩子一起正视故事,孩子会因被理解而有能量应对。

 

孩子正值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所称的“恋母时期”—会想占有妈妈。当孩子想借由“抢妈妈”来抚平内心不安时,此刻若能被爸妈接住这份不安,一起帮助他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同时感受到爸爸理解也接纳自己,这时儿子不安的心能被安定,且更能自在地认同父亲的角色,进而学习父亲的男性特质。

 

此时家庭镜头也许就有所不同:

 

容容会懂得先疼惜自己并与丈夫分享,看到儿子哭时,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孤单心情,让丈夫有机会理解自己,再理性地进行沟通,让双方都知道彼此的目标是一致的爱孩子,希望孩子勇敢与独立,陪着孩子一起找出帮自己的方法。同时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很愿意陪伴与帮助自己度过困难,还能从中学会独处、独立。这样就不会陷入孤单与两难的困境,夫妻关系也不会因孩子而有所摩擦。

 

养育孩子的过程,难免掉入当下的困境,若能自觉的提醒自己改以客观角度去看见孩子的需要,并给与孩子适当的教导,这是一种召唤,召唤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并且看见孩子。

清楚了解自己的育儿理念,改变看法,改变情绪,改变行为。学会简单有效的引导式沟通技能,激发孩子内在力量。推荐你以下课程:

声明:本站发布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尊重原创,人人有责。 本网站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或立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由于立即发布操作,我们无法实时监控所有文章。 如有侵权,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mr@emr.my 以进行删除。
为了改善您在我们的网站浏览体验,请允许我们运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