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明和春娇在社团里刚认识,吃饭时他们坐在餐桌斜对角礼貌交谈;兴趣相投聊得来,他们吃饭时改面对面坐;后来他们想了解更多对方的事,吃饭时干脆坐在同一边谈天,身体也靠得很近。他们的举动令人暧昧,志明的朋友开玩笑向他说“恭喜脱单!有需要兄弟就来帮忙”。
春娇的朋友则七嘴八舌,有人觉得很好,有人觉得小心一点,也有人说那个谁谁谁也曾跟志明暧昧过结果又是怎样…小团体里一人恋爱众人评价。志明和春娇一度被传言所惑,吃饭时又坐回斜对角保持距离。后来志明的父母离婚,是春娇陪他走过低潮期,他也才知道春娇从小便是单亲家庭,他们交换秘密、患难见真情,从此关系更加稳固了。
要知道人际界线怎么定,先认识“自我感”
人际界线是相处舒服的距离,界线怎么定与自我感有关,筛选了哪些人可以亲近,哪些人则疏远。“自我感”与“自我概念”很类似,自我感以感性为主,自我感稳定的人能肯定自己的感觉、身体的感受,并依此感受去界定界线,如“我感到不舒服,请你离远一点”。自我感越稳定,越清楚人我界线与自我保护,也有一套弹性的选择与应付方式,自我感越弱的人,只能靠外部明文规矩保护。人际界线在设定时有三种属性:
- 客观界线:以价值观区分我们是否谈得来,如不谈钱、不吃辣,政治倾向。
- 身体界线:我的身体就是我,不能随意碰触,越亲近的人才能比肩相邻。
- 心理(情感)界线:有自信、懂得照顾自己,不被不重要的人影响情绪。能让信任的人走进内心。
人际界线的比喻像是中央有个核心,小圈圈一层一层往外画出界线,构成同心圆,这是多数人认为的界线思维(如图)。 不过还有另一种不同形式的自我,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教授(Gilligan)于一九八二年提出女性的自我概念并非同心圆,是“关系中的自我”,“我”并非在图的中心,而是必须在一大圈关系里被群体簇拥拱出。
这是因为女性被社会期待成为照顾者,所以她得先满足关系里的每一个人,在乎他人的反应,等到大家都满意后,她的感受被众人肯定,累积后才生出自我认同,然后才有她是谁的核心与人际界线。 女性的自我初期是模糊的,人际界线自然也模糊,跟男性自我以核心为发展点的顺序不一样,界线怎么设定也有差别。发展不同不是天生差异,是源自社会期待不同,成人后需要作调整和学习。
人际界线跟交情深浅有关
人际界线并不是固定的,会随身份、关系与交情深浅有所变化:
①关系之初:新朋友
初交新友,关系是蜜月期也是试探期,急着想知道对方的一切,急着想跟对方一起,急着想让对方懂自己的心情。交浅言深,迅速亲密,这时彼此的界线还不清楚该怎么定位,容忍度较大,有的人会先告知自己的地雷是什么,避免误触而冲突。
②小圈圈:团体友谊
团体是友情的集合体,由于人数众多,界线的分野较为复杂。男生团体通常为公平正义原则、清楚易懂,每个人都差不多、没有特例。女生团体人际顾虑多,如“我该跟谁比较好、又会影响谁”,会计算关系与他人观感。团体友谊是女生从中寻找归属与认同(有时还有背叛),确认“自我感”,认识自己的必经途径。 “小圈圈,是每个女孩在团体生活中都必须经历的一大课题,说的严重点,那根本就是一场用友谊作为胜负关键的残忍生存游戏。透过这种方式,女孩可以建立起影响力、尊严,但也可能得面对种种背叛、谎言。也就是说,透过这些磨难,女生会慢慢认识自己,却也可能从此迷失或否定自己。”
③关系考验:冲突与付出
关系需要经营,要付出时间、交换资讯、同理心情、一起行动,通常价值观相同及性格互补的关系维持最久,界线也因亲近而允许模糊。关系久了一定有所考验,第一关是端看关系“如何面对冲突”,吵架后是否修补,第二关是“彼此付出是否相等”,你来我往互相依赖才算平衡,没有通过考验的关系,人际界线就会后退,再次壁垒分明。
交换秘密是友谊深化的关键
“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时间让我们明白哪些事才讲,哪些秘密才说,是点头之交、泛泛之交,还是莫逆之交。例如重大事件后,朋友同理我的感受,界线就会往内松;朋友借了钱忘记还,虽说不在意,但界线会向外推;朋友没有遵守约定、对一件事意见不同、贴心的生日礼或落寞时有所依靠,都会再次挪移彼此界线。 人际界线是浮动的,交情越深越有期待,会逐渐将自己的秘密,例如展现生气、嫉妒、脆弱、怨恨及无关道德的一面,期待对方接纳。
“交换秘密”是提升友谊很重要的关键,当关系出现特定性——“我只告诉你,你不要跟别人说喔”就表示彼此更亲近了。然而秘密也伴随考验,展现伤心时对方会安慰吗?表示脆弱时对方会接纳吗?当对方支持你讨厌的价值时该怎办?交换秘密也测试关系能否持续真诚、付出和包容,决定是否深化友谊。
别担心界线的存在:它在说“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人性既现实又脆弱,关系才需要时刻呵护和经营,倘若随兴放任肯定会一团糟,而太迅速、太贴近的亲密,也会因还没准备好接受黑暗面而溃散。界线是一道边疆,区分这边与那边,然而人际互动却没那么容易将关系画线,有时越一点,有时退一点,波动起伏。若对方误触雷区,偶尔还可以忍耐,但是雷太多次之后,心理就会防卫,并慢慢疏离、慢慢切割。
人际界线要怎么划?在客观标准、身体距离及心理空间三项度上,自我感得先清楚感受和确认好恶,才能决定在关系里给出多少,才能在互动里告诉别人勿触底线。界线最常被认为,是在告诉对方“什么是不可以的”,像是守备线,然而界线也能说明“什么是可的”,让我们主动沟通哪些事能助益关系,直接跟对方说明什么是可以的行为、时段、频率 ……,规则讲清楚,更能主动经营关系。例如我正在工作,学生兴致一来就跑来聊天,与其告诉他不要干扰,不如引导他:“老师也想跟你聊,但现在很忙,以后事前先约好,我就能专心听你说。”
(转自网络)
如果你学习如何更加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潜能、学习更多与生职场人际关系的技巧,推荐你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