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问我他们孩子的某些问题,经过多次努力,仍无法使孩子改变,应该怎样做。 在谈话中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持着一个他们认为是”对”的做法,虽然没有效果,他们仍然不断重复这个方法。 每次运用,期望的效果都没有出现,但是家长在下一次的同样情况里,仍然本能地使出这个方法。 例子数不胜数:

 

  • “每次要他做事,都要叫他十多次,直到我生气他才动手。 “
  • “每次他错了我都会好好地与他坐下来教他一番道理,他也答应改过,可是,不到两天,他又做了。 “
  • “我总是无法叫孩子爽快地把饭吃完,每餐都等他一个小时以上才能收拾洗碗,人也快累死了。 “
  • “每次都与他说好了先做功课再看电视,可是放学回到家里他二话不说,便打开电视,坐在它前面动也不动三个小时。 “

 

也许你也有你的类似版本,解决问题的在哪里?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家长身上(这起码给家长一个安慰:控制权仍未失去)。 因为关键是家长重复一个没有效的方式去处理孩子的行为。 既然已知方法无效,而仍然再用,请家长303030万美元给自己这会有怎样的结果? 当然结果是没有效果啦!

 

 

一位家长对我说他平均叫孩子七次孩子才会去做。 我问他:”你用了什么方法告诉孩子你叫他的最初六次是无须听从的? “如果每次都要重复指令七次,孩子如此聪明,这个过程只要重复两三遍,孩子便会知道最初六次是无须理会的了。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正面价值),就是避开一些痛苦(负面价值)。 孩子不听家长的指令而继续他自己的行为,是因为不听家长话负面没有什么的价值(家长用重复的说说告诉了孩子这点),而继续他的行为是维持一些他追求的价值。  (这些价值对家长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价值,孩子根本不会展开那些行为!)

 

明白这个道理,家长要想改变状况,可以考虑以下的方式:

 

(1) 改变家长在这件事上处理的模式。 因为过去的做法已经证明无效,故此,不论你怎样的改变,都比重复过去做法有多一分的成功机会。 这就是说,改变所用的语气、文字、态度及行为。  (小心:不要以为一改变孩子便马上就轨。 他不会相信家长这次是来真的,会看看你是否坚持。 )

 

(2) 假如孩子没有听令而继续的行为带给他的正面价值是家长可以认同的,例如看课外书、下棋、运动等,帮助孩子安排更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去获得这些正面价值。 

 

(3) 上上策不是要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认识和感觉到什么行为是他自己应该做的,而且从中有很多的乐趣可得。 

 

如果你学习如何更加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潜能、学习更多与生职场人际关系的技巧,推荐你来学习。

声明:本站发布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尊重原创,人人有责。 本网站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或立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由于立即发布操作,我们无法实时监控所有文章。 如有侵权,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mr@emr.my 以进行删除。
为了改善您在我们的网站浏览体验,请允许我们运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