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身旁的人心情沮丧,我们大概也不太好受。我们通常会说些什么话,试图安慰或者提供支持,也能减缓我们内心的焦虑。

但我们是否想过,这些安慰或鼓励的话语,真的对陷入沮丧中的人有用吗?或者,这是他们当下想听到的吗?

这么问,可能你不太能明白。换个位置,如果今天你正是那个因为某事而心情糟透的人,你最不希望听到别人对你说些什么?

NO.1“早就跟你说过了呀!”—落井下石

“我不早就提醒过你了吗?”这大概是所有人都最痛恨听到的吧!

这话语中带有严厉的批评与指责,意思是:“如果你当初听我的,现在就不会如此了。”换句话说:“现在会这样,是你活该!”这么说,真的有给出任何鼓励或安慰吗?

完全没有!只不过是在检讨那个受苦的人罢了。

如果你就是那个受苦中的人,当对方高高在上地说了看似合理的一番分析,只会让你感到自己很蠢,或者更加自责与懊恼,根本就无助于改善心情。然而,我们却很常对亲近的人说这样的话,这正是无效安慰的第一名。

NO.2“没事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否定情感

女儿刚出生时,在产后护理之家待了一段时间。每当女儿大哭时,那儿的护理师总会这样哄着:“好喔!没事了、没事了!”或者“不生气、不哭哭喔!”我很疑惑,就是有事所以才哭,为什么总要孩子“不哭”或告诉孩子“没事”呢?

孩子接回家后,才发现,几乎每个长辈在孩子大哭或闹脾气时,都会这么安抚孩子:“噢!没事了,不哭不哭!”孩子跌跤了,便说:“不痛不痛”或者“不怕不怕”。可是,孩子是真的感到疼痛、害怕、难过,这便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实情绪感受。

一个人感受到的伤心、沮丧、焦虑、恐惧、忧愁与不安等情绪,不会因为有人劝他不要去感受,就能把它们给驱离的,反而会感到更加痛苦。一来,是因为没有获得充分理解,而更感到孤单;另一方面,这些话正在暗示自己有这些负面情绪是不对的、不好的,不被允许的,但却又一时难以从负面情绪中脱困时,挫败与无力便随之而来。

NO.3“往好处想,还有人比你更惨呢!”—比谁更惨

当孩子受了委屈,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没被公平对待,或者抱怨营养午餐不好吃、功课压力太大,大人总会这么说:“你已经很幸运了,你也不想想看,还有人更惨呢!”

再想想,当你工作上被猪队友扯后腿,正一肚子火时,想找个人诉苦,没想到,对方回应你:“这已经很好了!我告诉你,我之前更惨……”你只是来吐苦水,又不是来比惨,这下好了,你的心情没比较好,接着还换成得听对方的抱怨,早知道就别提这件事了!

我们总以为,向受苦中的人,举出自己或他人更悲惨的遭遇,能让受苦中的人感觉到欣慰一点,因为“我不是最惨的!”,好像,也不需要抱怨那么多了——继续抱怨下去,就显得不知感恩了。然而,这可能是误会一场;因为,在一个人的内在世界中,当下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他不需要别人告诉他“没那么惨”,而是有人能理解他“真的很惨”。

NO.4“你怎么不这么做就好了呢?”—垃圾建议

还有一种也很令人反感的安慰,就是贡献出他宝贵的人生智慧,拼命告诉你,这事情该怎么做就能解决了。典型的话语是:

“你怎么当时不去找人帮忙呢?”

“下次遇到时,你记得要……就行了!”

“我告诉你,这问题应该这么做才对……”

当然,还有一种无用的建议,便是要对方“加油!”。老实说,我不反对别人给我高明的建议,然而,很多时候,那些看似比你想到更多、看到更远的见解,我们其实也曾想过,甚至也尝试过——但是,就是无效嘛!

而如果你告诉对方:“这没有用啦!”对方还会反过头来指责你:“你就是不听劝,现在才会吃亏,我这是为你好呀!”逼着你得把这些建议给吞下去。于是,你感到更无奈了!

 

所以,在他人陷入沮丧的当下,提供建议往往是不太有帮助的。

NO.5“你上次说的那件事,现在怎么了?”—转移话题

没有人喜欢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人家既然会找你吐苦水,就是希望你重视他的感受与经验。然而,有的人却很容易把话题的焦点带离当下对方痛苦的事件与感受,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

会透过“转移话题”来回应对方,有两种可能原因。第一,是以为把话题转移掉,引导苦主去想些其他的事,暂时忘记当下的苦闷,能有效改善对方的心情。然而,事实是,很可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经验不被重视,同时,这也是一种“否定感受”的形式。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当听到对方的处境时,我们感到难以承受,想要赶快脱离这股低气压,于是透过转移焦点来让自己感到能喘口气。我们以为这是在帮助对方,事实上,只是想让自己好受一点。

上述这些话语,我们都不陌生。在我们遭遇困境、心情沮丧时,身旁的人就是会这么对待我们;同时,我们也常用这些方式安慰别人。你问我:“如果这些话语是‘无效的安慰’,那么,我不就无话可说了吗?”

我知道,你渴望学习什么是“有效的安慰”或“有力量的鼓励”,你可以去阅读我曾写过的文章,坊间也有很多书籍可以参考。然而,在这之前,让我们先学会停下来,宁可什么都不说,就只是听,好好听懂、听完一个受苦者的心声,顶多点点头、拍拍肩膀。

往往,无声的陪伴,胜过有声但不切实际的安慰。

 

如果你学习如何更加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潜能、学习更多与生职场人际关系的技巧,推荐你来学习。

 
声明:本站发布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尊重原创,人人有责。 本网站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或立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由于立即发布操作,我们无法实时监控所有文章。 如有侵权,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mr@emr.my 以进行删除。
为了改善您在我们的网站浏览体验,请允许我们运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