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方不再控制你,关系就不会变得负面或复杂。但真的是这样吗?

亲情的第一层次:家庭关系与结构

当你陷入复杂的家庭关系,会使你易于困在情绪勒索的痛苦中。你还记得前面的提问吗? 「如果拒绝不了母亲,你拒绝得了父亲吗?」你也许会发现,你不只拒绝得了父亲,可能有时候还会不自觉将父亲排拒在外。如果你自然有这些反应,那就代表你已卷入父母的夫妻不协调中,因此你总是想亲近母亲、帮母亲分劳解忧,甚至偶尔会视父亲为母亲的敌人,跟母亲越来越亲密,转而使母亲一有许多不满就往你身上倒。

大部分承受父母的情绪勒索与控制困扰的孩子,往往拥有与自己过于紧密的母亲,以及过于疏离的父亲。因为父亲的缺席,你不自觉得成为母亲的情感支持者,以及各种家庭问题的解决者。久了之后,你承担了家里很多的责任,这往往不一定是事务或经济相关的责任,更多的是如何让家人开心的任务。

因为你从小就承担了这个责任,当然会有很多压力与挫​​败感,而容易导致你「不觉得自己能力够好」的弱小感,因为你好像从没达到「为母亲分劳解忧」的最终目的。但你很清楚的是,只要你做不到母亲的要求,母亲肯定不开心,而逐渐形塑你的完美主义。因为最根本的问题是,你从来就难以肯定自己真的尽到了「孩子」的职责,因此一直容易感到羞愧或罪恶感。

为什么你这么努力了,却始终感到挫败、羞愧、罪恶感呢?亲爱的,其实,一个孩子根本做不到「丈夫」的功能,而真正让母亲痛苦的,是对伴侣的失望与失落感,这些情感孩子本来就承接不了。但当母亲在亲密关系中失落,就会将心中满腹的爱与期待,转移到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过度付出、关心与照顾,进而有严格的要求。或者,将难以改变伴侣的无力感,转而改变孩子,要求身为孩子的你事事都造妈妈的意思走,举凡工作与伴侣选择,到日常的饮食和穿着等。

你要先看懂自己在家庭的位置,也就是你已经从「孩子」跃升至「伴侣」的位阶。而在看懂家庭的关系结构后,你要问问自己:「我想以及我能如何选择呢?」在受到亲情情绪勒索的痛苦,以及跳脱后的未知和恐惧之间,往往更多的人会选择站在熟悉的位置上,持续以往的关系模式。这其中的困难之处在于,当你待在这个位置久了,便会觉得越来越安全。毕竟在现存的关系模式酬赏中,你获得了重要的「被需要的关系认可感与归属感」。久而久之在被喂养的情形下,我们会开始与母亲的情感共生,一面觉得纠结痛苦,一面觉得安心,却又无力去拓展生活的其他可能,你就会一直当母亲心中的好孩子了。

听到这里,我想你不难想像的是,家庭关系是如何形塑一个人的人格,以及人际互动模式。之所以我们觉得关系中有情绪勒索,主要还是因为这是一个特定又紧密的关系,以及两方有不同的想法意愿,而你无法好好地拒绝。因为你的拒绝会伤害对方,等同于伤害自己,因为你与对方已经是情感共生的个体了!

亲情的第二层次:自我结构与界限

再来,我们来谈自我的部分,讨论自我结构与界限,让你了解人我互动情形。其实从家庭互动中,已经形塑了自我结构,这对孩子有两个层次的影响:

1.自我被压抑

若情感失落的母亲有控制欲,就会限制孩子长出自我、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孩子为了取得母亲的认可或维持关系的和谐,就会顺服于这种受限的教养,逐渐忘记自己的声音。从不敢表达,一直到不知道怎么表达,最后不觉得需要表达。然而,当一个人的自我被压抑,连带生命力与创造力也会受压制,更容易活出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生。

2.自我被挫败

对孩子而言,照顾者就是全世界,当孩子不断努力献殷勤、当乖孩子,却不能换取照顾者的幸福感时,孩子内在会产生强大的无能与无力感。他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够,但又因为获取不了足够的认可感,而拼命做。

无论何种影响,当自我被压抑与被挫败,都会形成一个人对自我的感觉不良好,同时又容易对自我的存在产生模糊感,而更难以与家人拿捏舒服的界限。因为良好的界限需要有清晰的自我感,知道自己的感受与立场,并且能适切地表达。因此,有太多人最后选择疏远家人,甚至疏远任何人,因为当对方靠近时,他会感到不断被索取、要求与期待,这种感受太痛苦。但当你所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就越需要学会如何设立界限来保持舒适的关系。

如何解除你的亲情焦虑?

最后,我要好好和你探讨「界限」议题,如何辨识界限是否被侵犯,以及如何设立界限。

当自我界限被入侵时,你很容易会听到对方说:我这是「为你好」、这是在乎跟关心你的表现,你不应该违抗!那我们究竟要怎么看懂自我的界限是否已受人侵犯呢?

简单来说,这时候,你的焦虑会现形,你会局促不安,甚至脑海里有各种想像和担心,你会开始不停想:「他怎么会这样说?」「我这样做可以吗?」 「可是他会不会……」

举个很轻微的例子来说,例如妈妈看到你今天的打扮,对你说:「你怎么不好好照个镜子,这样很难看!」接着你开始自我怀疑,又有点愤怒地想:「这有什么吗?是不是他讲的对?还是我太固执又不听劝?」你的脑海中会出现各种情境,甚至是灾难式情境,也因为这句话,让你对自己、对未来、甚至对关系都充满很多焦虑,然后也有点无助地想着是不是真该听妈妈的劝。

这句话之所以轻微,因为它还不及「你怎么辞掉这么好的工作,你是疯了不成」或者「你怎么嫁这种老公,你下半辈子根本毁了」这种不停在人生重要阶段出现、各种左右你心智,并要你依照他的忠言去听话或执行。

然而,无论轻微与否都会造成你的焦虑,除了感受到那被越界、自由被压缩的焦虑外,还有若不讨好就会有麻烦的恐惧,同时,加上你不一定可以为自己所有的行为负全责的担忧。因此,你依旧依赖这些话给你方向,或给你被爱、被关心的感受,有时也害怕自己不听话会后悔,无法承担责任。

当你的界限被侵犯,其实你的内心都知道。你的焦虑点在于:你知道你的想法或行为,跟别人预想的并不一样,但你并不一定想遵循其他人的思绪走,你想照你自己的,但你不够有把握或肯定自己的现况,或者你很怕让对方不开心,因而无法把持住亲情的界限。这时,你的心会透过「焦虑」的反应来让你知道。其实你渴望的,就是被他人好好尊重与认可,也就是,不论你做什么都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你也就不用感到不安了。

当然,有些家人是不容许被拒绝的,因为他们将拒绝视为「否定他的身分与他的爱」,而你可以做的是「维持关系连结的不合作运动」,也就是拒绝母亲那份要求,而不是拒绝母亲这个人。这让你依旧能与母亲保有连结,而这份连结可以从关心母亲的日常生活做起,像是告诉她:「妈,饭煮好了喔!」「要吃水果吗?」

「早点睡喔!」「今天温差大,外套要记得穿喔!」或者传讯息时,可以在生活层面上持续传递你的关心。当然,你可能会换来对方的冷处理,但千万要记得这冷处理的关系模式,一种是她控制的手段,知道你可能会承受不了关系的沉默与没有互动,而屈服;另一种则是她还在消化对关系转变,而带来的失望、愤怒,在清楚自己可以怎么互动之前,她并不知道可以怎么应对。

因此,当你带着这层理解,慢下自己的脚步,不要求母亲立刻适应关系型式的转换,也不要求她立刻接受你位置的调整,反而需要要求自己,先适应关系改变过程中的不适,包括孤单、害怕等各种煎熬的感受,而让自己调整好,有能力继续与母亲维保持连结,即便是单向的互动也是。当她有一天发现冷处理的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你,无法让你照她的意思走,你依旧是不合作的立场,且依旧是那个爱母亲的孩子时,她就需要调整自己在关系中的姿态,去学会适应关系的改变了。

所以亲爱的,辨识亲情越界后,我们有很多自身的功课要做、要负起责任,包括:相信自己、勇于选择和负责、尊重自己且更尊重他人,而保持适切的连结、给出爱。当你认清自己,那条与人之间的线自然就越来越清楚了。

来源:台湾vogue,三采出版《走出关系焦虑》 作者/吴姵莹

如果你学习如何更加了解自己与学习更多与人际关系的技巧,推荐你来学习。

ANNIE 家族系统排列(2021年)

RM1,900.00

RM 1,900/一人

RM 3,000/ 夫妻

SKU: famiconste20210312 分类: , ,
阅读更多
声明:本站发布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尊重原创,人人有责。 本网站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或立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由于立即发布操作,我们无法实时监控所有文章。 如有侵权,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mr@emr.my 以进行删除。
为了改善您在我们的网站浏览体验,请允许我们运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