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 40 出头、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为了找出人生下半场的方向,和 36 位背景类似的男子谈话,发现他们都承诺中年后要「减少工作、多陪家人」;不料最后,多数人都买了新车、新游艇,还有 32 个人离了婚。
届临中年,回首人生上半场,许多人都会抱著遗憾、甚至罪恶感:我不应该接受这个工作的、我应该多花点时间陪家人的、当初不该听朋友的建议去 ……。《人生下半场》一书提醒,负面想法会使人变得急躁、想逃避,最终做出莽撞的决定。
中场休息,为下半场拟出好对策
其实,要在人生的中场做调整或盘点,并非一定要有重大改变,例如换工作、甚至换伴侣。「有意义的下半场,是合併了工作、意义和快乐的地方,在那裡你能够将自己的技能、才干和使命,完全发挥出来。」《下半场突围》指出,要有令人满意的 40 岁,关键不在于改变生活,而在于改变心态。
上半场的后悔与痛苦,往往来自于过多的自我 ── 我们向外追求外表的亮丽、名片上的头衔、座车的品牌,心裡却充满孤单与不安,就像一个往内愈转愈紧的弹簧,最后动弹不得。
《人生下半场》建议,解开弹簧的方法,就是放掉傲慢与执著。我们还是可以留在比赛场上,但是要暂时把效率、成功、纪律等字眼摆在一旁,放慢思考速度,让外面的声音进来。
这个过程,就像是球赛的「中场休息」,目的是为了找出更有效的下半场策略。因为在急急忙忙地往成功前进时,我们没有时间内省、没有馀裕学习,眼界逐渐狭隘,也否定改变的可能,最后变成了被一根小木桩困住的大象。
当中场哨音响起,除了需要休息、补充水分,更重要的是与教练、队友检讨上半场的得失:犯了哪些错?做对了哪些选择?如此在进入下半场时,才知道该如何维持优势,甚至扳回一成。
「下半场的胜利,完全取决于中场的决策。」
《人生下半场》的作者鲍伯.班福德(Bob Buford)曾是美国有线电视业钜子,34 岁时,事业便如日中天,直到独生子的意外过世,把他彻底甩出了人生的舒适圈。此后,他在中场调适了多年,历经思考人生目标、重新安排优先顺序、与朋友和妻子讨论等过程,才重新找出志业与宗教之间的平衡点。
打破 5 大迷思,不在裹足不前、卡在中场!
1. 休閒世界的迷思
你或许常听人说,「我真想每天什麽事都不做,整天打高尔夫球、天天躺在沙滩上发呆……」。事实上,很少人真的为此辞掉工作。每当出现这种想要整天无所事事的念头时,其实并不是你厌倦工作,而是厌倦了超时超量的工作。因此,**避免中年衝动辞职的方式,就是「先休个长假」。 **
2. 盖兹比的迷思
经典小说《大亨小传》(The Great Gatsby)中,主角盖兹比为了跻身上流社会,疯狂追求豪宅、华服,甚至涉入不法交易。这个迷思使我们误以为,只要拥有够多的物质享受,就会心满意足,但其实不然。拥有之后,人们往往会继续追求更多、更好,永无满足之日。
3. 前任「大人物」的迷思
福德原是「杜拉克非营利管理基金会」创办人之一,但是在他卖掉自己的公司之后,有次打电话去基金会时,总机却要他说出自己的职业,并拼出名字。由于我们的文化让我们以为,身分就是由名片、头衔来界定,导致宁可坚守缺乏挑战的工作,也不愿转换跑道。
4. 低意愿投入的迷思
有些人参与公益活动,像是蜻蜓点水似的,有空才去做,当作一种消遣,而非一份工作。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认为,这种「低风险、低收益」的策略,代表你并不确定自己想要什麽,所以只在外围打转,而非全心投入。
5. 变老的迷思
站在 40 岁的当口,有人看到的是未来 30 年充满活力的人生,有人却对岁月束手就擒:「很想改变,但我已经不年轻了……」其实,多许人年过半百仍然发光发热,张忠谋创台积电时已经超过 54 岁;甘地领导不合作运动时,也已年过 60。
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曾说,「年轻不是一段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如果你自认还有一整段成年期摆在眼前,就会充满活力;如果自认来日不多,就会马马虎虎走过。
声明:本站发布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尊重原创,人人有责。

学习资源
你是高情商的人吗?做个高情商的人吧!
让自己外在+内在都充满魅力!让你对自己与他人的情商的有更加的深层解析和感受!借此机会来加强自己情商和内在资源呢?解决了,未来人生都会很顺利。
● 通过《NLP奥秘》课程,您将获得:
● 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 你能够平静地面对过去。
● 你对未来充满信心。
● 你的工作会变得更顺利。
● 你能自如地和朋友以及陌生人交谈。
● 你能像读一本书一样去了解一个人。
● 你停止消极的心理暗示,拥有强大的内心驱动力。
● 你会体验到与父母的关系。
✨在你畏惧的事情里,找到你的宝藏吧✨
【详情】
https://www.emr.my/nlp-secret/
【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