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出现了这样一个阶层: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时间、有资源,他们用了各种方式尽全力满足孩子的需要,想要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但他们缺乏的是那么一点点方向,他们不知道把孩子往哪个方向去引导。事实上我发现,这样的迷茫来自于父母们不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所以今天,我想说一说,孩子成长的需要都有什么?
安全感的需要
在一些家庭里,孩子吃手是父母们很苦恼的一个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吃手是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他们在一个陌生环境,或者是说让他们觉得局促和紧张环境下,让自己感受到安全的一种方式。
在最早的情况下,孩子们吃手是一种偶尔的行为,他只是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会有这样的一个行为习惯。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慢慢的吃手变成了孩子潜意识的一个习惯,当他变成习惯的时候,他就会在任何一个环境下,都会有这样的行为。
所以基本来说,孩子们最开始的这种吃手的行为都是由于他需要满足自己的安全感或者是环境的需要而导致的。
但是遗憾的是我父母们往往是在孩子的这个吃手的这些行为已经变成习惯以后,才要想去改变他,最早的时候我不认为是父母不想改变,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发现他吃手的行为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关。
这个时候就会告诉我们一个事情,就是孩子们在小的时候由于他需要安全感,他们会有非常多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意思是说什么呢?一个小宝宝当他的安全感在父母那里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自己发明出一种方法,让自己的安全感获得满足。
所以吃手是一种孩子想要表达安全感的需要,如果这个时候我们非常粗鲁的去限制孩子们吃手,而另外一个方面没有办法去用其他的行为来满足孩子的安全感的话,那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叫做是懂孩子,而是说我们在误读一个孩子的行为,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是原因,都是有它存在的道理。
所以对待孩子吃手问题,我们当然需要让孩子停止吃手,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满足他安全感的方案。
否则就变成了我们又不想让孩子上网玩游戏,但他的生活那么的枯燥无聊。他白天难道就需要呆在床上看天花板,这不应该是他的生活。
所以当我们没有办法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是没有权利给孩子说“不”的。
被关注的需要
那孩子再长大一点,到两岁多到三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有扔东西的行为,看见桌上有东西他扔在地上。
然后你帮他捡起来,啪,又扔在地上,你再捡起来他又扔在地上。
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吗?
他渴望被关注,这种需求源自于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指挥别人听从于他,让他证明自己的存在。
因为他那个时候开始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而同时我们会发现孩子扔东西在地上,你捡起来,他又扔东西,你再捡起来的这种行为,通常会发生在你在忙、或者和别人说话、或者你在看手机看电视不理他的时候,他也会用这样一种行为习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
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他们内心的需求开始有了层次的变化,慢慢地他们对于食物的需求开始减弱,他们对于心理上的需求开始提高。
尊重的需求实际上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包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对于所处的环境,我们都有尊重的需求。
但是为什么今天要把孩子对于尊重的需求要放在这里来提呢?
因为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对于自我的尊重、自尊的需求是最容易被周围的大人忽视的,我们往往用一句话就把孩子的这种尊重的需求就抹掉了,说“因为他年龄小,他什么都不懂,没关系的”,但是我们抹杀的是他内心当中对于尊重的需求。
比如说,在处理孩子们已经常年不玩的玩具的时候,我们想要把玩具送给别人家的孩子,想要送给别人家的弟弟妹妹、送给邻居、送给亲戚,我们否会征求孩子的同意?我们是会问他呢?
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不会问,或者是说有一些小朋友来家里玩,突然看中了你们家孩子一个玩具,孩子在边上大哭大闹,一定要。
这个时候作为主人的你一定会觉得特别的尴尬,然后可能就会顺水推舟的说:“好了好了你拿回去吧。”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在避免了尴尬的同时,你身后你的孩子却在用一种幽怨的目光看着你,因为你没有得到他的同意。
如果这样的事情长期以往的发生下去,孩子就会离你越来越远。因为他内心当中对于尊重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想和孩子真正的心灵上的这种交流,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有权利有时间慢慢表达自己的机会,这个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尊重是一切沟通的基础。同时这个尊重里面还代表了另外的一个含意,我们是不是了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在不同年龄段当中,他所体现出来的能力特征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会给小小的孩子提出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你是秦始皇的话,统一了六国以后,你最想做的一件事儿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非常的大,我们要给孩子们思考这样大问题的一个机会,比如,可以给他十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十分钟当中会出现非常多的冷场情况,因为孩子会突然不知道应该怎么说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家长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儿是安静,就让整个环境都安静下,等着孩子能够慢慢的理清楚他的思想,能够慢慢的来告诉我们,这个就是尊重,让孩子们有权利思考。
发展的需求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不断的发展的需求。
我们都有一些这样的经历,现在回去看我们的老师的时候,或者我们回去见父母的时候,偶尔我们会提及:小的时候,你要对我再严厉点就好了,小的时候你要是在这方面没有放弃对我的要求就好了。
这样的一个表达当中我们会有一种感慨,就是当时处于孩子状态的我们并没有深刻的意识到发展的需求,而作为监护人或者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在最后的一刻,也没有坚持的来要求我们,所以说就会产生的一种现象就是他们满足的是我们的需要,这是我吵着闹着我不要去学某一件事儿的需要,但却忘记了我们成长的需要。
在这样的一种发展的需求如果被激发出来以后,你会发现孩子们的状态会有一个特别特别大的变化。
这些就是我认为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意识到了孩子们的需求。而且我们给到他们这样的一些状态,我们称之为叫做内心的驱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
到了青春期以后,很多的父母有困扰,就是孩子开始逆反,我们的孩子开始不和我说话,我的孩子回到家里他会把门关上,大家会怎么看?
这个时候是孩子在表达的是我拒绝你,不要你进入我的世界,还是孩子在表达的是我想独立,我想拥有自己的空间,我还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我们会发现到了青春期以后,最难受的有一种亲子关系会让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特别难受,就是什么呢?
以前他们之间过渡的捆绑在一起,我说的这种捆绑指的是一种相互依赖,从生活上、从心理上都相互依赖的一个亲子关系,到了青春期以后,我们会发现,由于科学的成长规律,青春期的孩子必须要追求独立,如果他没有追求独立的行为那他的青春期是有问题的。
所以在青春期的孩子当中,他们表达出来的逆反、表达出来的愤世嫉俗、表达出来的清高、表达出来的无所谓,恰恰是青春期非常好的一个表现。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懂得他们的内心需要吗?我们是否能够帮助他们,在青春期的这些心理特征当中,能够找到自己的那个价值?
其实所有的青春期的特质,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的背后,阐述的无非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是独立的个体;
第二个问题是,我要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这是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去做的。
你看,打网游的孩子、对网络上瘾的孩子,实际上他在里面满足的是什么,我是独立的个体,我通过打网络游游戏,让别人关注我、让我们交到朋友,这是我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青春期阶段追星的孩子、喜欢唱歌的孩子,他想表达的是我就喜欢这种风格的歌曲,我要成为这样的歌手,这样能体现我的自我价值。
那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想表达的是,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负有责任,我有我自己的思想,我有我自己的思考,那这三种现象,都是在表达青春期孩子他们的自我价值的需求,都是他们心理的需求。
声明:本站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尊重原创,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