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练型管理者,需要从向员工“提供方案”转向促动员工“自己找到方案”,并通过有效的倾听、总结和提问,不断引发员工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找到解决方案。作为“教练”,管理者需要对员工的行为和绩效及时给与反馈,必要时以合理适当的方式挑战员工的行为。除此之外,研究和经验表明,教练式领导力还需具备以下能力:
1、感知能力
作为管理者,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教练,首先需要具有自我认知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练他人的时候游刃有余。自我感知能力可以帮助管理者意识到激励自我的因子,从而更好地“教练”员工。同时,教练型管理者还要具备感知他人的能力,能够意识到员工的能力和局限,对自己的教练辅导方式随时做出调整,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2. 善于激励
教练式管理者需要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而非使用外在压力迫使员工改变。但是,并非每个人生来都善于激励他人。因此,管理者需要不断培养和锻炼自己激励他人的能力,激励和鼓励那些犹豫不决和失败的人勇于承担风险,改变他们停滞不前的现状,从而帮助员工不断成长,共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3. 建立关系
对于很多运动员而言,教练如朋友、家人一样值得信任。运动员和教练之间是一种自然友好的关系。因此,管理者需要乐于助人、并且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练型管理者还需要与员工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互动,才能有效提升员工的业绩。
4. 灵活应变
面对不同的员工,教练型管理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安排行动计划,从而使得整个“教练”过程能够适应不同员工的需要。
5. 善于沟通
对于教练型管理者而言,需要拥有广泛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能,同时,要能够聆听,提出适当的问题,并对员工的回答给予清晰直接的反馈。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管理者还需要进行坦诚的交流,听取员工的意见,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及时改正。
6. 前瞻性思维
对于教练型管理者而言,需要帮助员工达到设定的目标、进行行为改变或者接受某种新观点。因此,管理者需要帮助员工找出问题所在,并帮助员工设定可行性目标与计划,同时使得员工有足够信息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
7. 控制力
在教练辅导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关注于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可行性,从而帮助员工将目标变为现实。同时,人会本能地拒绝改变,因此,教练型管理者还需要帮助员工调整心态,接受改变,从而促使员工行为持续改变并最终实现目标。
作为管理者,已经无法回避“教练式”管理者这一日渐盛行的管理新角色。未来的管理者应该不断培养自身的教练式领导力,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帮助管理者不断培养这种全新的管理风格,帮助员工释放自身的潜能,从而*大程度地提升组织绩效。
作者:杨佩昌
来源:智慧云董事会
声明:本站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尊重原创,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