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的口中,你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人。我们经常会把他人的评价作为权衡自身价值的很主要的一个尺度,但你会不会在独自一人时,心中悄悄的问自己,这种好,是不是发自于自己的内心呢?
前阵子的奇葩大会节目上,幼年成名的着名作家蒋方舟坦诚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并经由了很长的时间才战胜了自己这种性格上的缺陷。
当别人要求我们去做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的时间,我们是不是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拒绝?照旧只管在心里上演了无数出拒绝的戏码,可是话到嘴边的时间,照旧允许了呢?
若是你经常遇到这种状况,而且为之感到困扰,那么很有可能你也是讨好型人格中的其中一员。
日本作家岸部一郎在《被厌恶的勇气》一书中提及,我们需要有一种被别人厌恶的勇气,我们才能够生长出自己的人格。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1. 表达自己
可能你的发展历程中,他人习惯于替你摆设生活中的小事务,而并不勉励你去表达你自己心理真实的想法。这使得我们在与人来往的历程中,会倾向于去迎合别人。或许我们可以在表达自己的历程中,以这种句式来作为开头,“对于这件事,我是这么想的……”这样会使得我们的对话聚焦在详细的事情上,强调了这仅仅是作为小我个人的看法,这样我们会更能够在谈话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不会让对方感受到侵略性。
2. 学会松手
讨好型人格外貌上看似为了不让对方尴尬,迎合对方的需要,现实上这也是源自于我们内心对于控制感的需求。我们需要维持住对方的好感,来获取一种宁静感。试着放下内心的控制感,仅仅感受当下发生的一切,我们会发现,我们不需要与每个人维持一种“外貌的宁静”。
3. 允许自己犯“错误”
我们的内心对于“准确”有一种执念。许多考试,都只会有一种尺度谜底,但生命并不是考试,它并不是只有一个尺度的谜底。每一种选择都是生命差别的感受,允许自己犯错误,能够让我们更自由表达自己,忠于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
4. 不盲从他人,学会说不
乐于助人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过分的“善”也可能会转变为一种“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无需替他人负担他们自己需要去负担的事务,这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树立起自己的界限,学会拒绝,对于他人来说,也是一种发展。
5. 捍卫自己的信仰
信仰能够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更有智慧的人。我们不能希望生涯一帆风顺,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经历难题和挫折。不要畏惧冲突,相反接待它。这是自我发展的时机。捍卫自己内心所信赖的事物,是每个人成熟的体现。
文章和图片来自:头条号/简单心理学
声明:本站发布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尊重原创,人人有责。